Sunday, May 31, 2020

在美國學到的十件事情


原文寫於Jan 13th 2016,不知道為什麼當初沒有發文⋯⋯四年前的文章,現在可能有些有些情況改變了。
以後的目標是把自己的文章翻譯成英文,有空的話。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 移民撐起美國
由衷敬佩這群人(通常是墨西哥裔),他們的勞力、工作、工時讓紐約的一切變得可能。Seamless騎著腳踏車外送的人是他們,逢年過節還在開店的也是他們,餐廳內場也是他們(日式拉麵店廚師也是他們),在路邊擺花攤24小時的還是他們。他們的家庭觀念跟華人、義大利人有得比。

2. 文化差異
一直都不覺得美國就是什麼都好(那是父母的想法),不過大環境的確是比較好。這邊有內向害羞的美國人,有loser美國人,有勤奮工作的美國人,也有(比較多)opportunitist美國人。就算做一樣的工作內容,這裡待遇高、環境好,但我覺得很難找到懂得我的文化價值觀的美國人,有,但是很少。

3. 善用批踢踢和微博
批踢踢城市生活、旅遊版很好用,但是只有大城市(紐約、倫敦等)。微博上面可以自創following群組很方便,更新也比批踢踢多。話說如果Twitter也能設定following groups就好了。

4. 紐約限定:Gothamist 和 NYDetour
比TimeOut還即時。噢對了TimeOut每週三出刊免費。另外,舊金山比紐約貴。

除了生活上的心得,很多學到事情來自剛離開的廣告公司。我公司的客戶主要有幾個Google品牌、YouTube、韓國最大手機品牌,全部是社群媒體客戶,因此同事非常貼近網路新聞,看娛樂新聞也是職務內容。

5. 每天早上Broadsheet
這是Forbes針對女性出的每日晨報,幾則女性相關的頭條要文,以歐美新聞為主。關於台灣女性職場話題的有Careher不定期出刊,他們會在臉書分享新文章。

6. 訂閱Google Alerts
設定自己的名字,有新的search results的話就會收到通知。

7. 廣告業一樣操
但職場文化還是比其他職業好一點,也比亞洲好。通常我禮拜一二都加班到10pm(當然沒加班費,可以搭計程車回家),有時候拜三四也要留晚,主管從來不會開口要人加班,但是責任制就是得把事情做完。進公司一年多幾乎每個週末都在家工作,因為reporting通常在禮拜一,先處理部份事情。
這只是我(analyst)和幾個其他部門(account management)同事的習慣,也是有同事每天晚到早歸。

8. 留下來的三個條件
當年一位Emerson學長回台灣前,聊到想要在研究所畢業後長期留在美國有三個條件:
  • 英文好
  • 有決心
  • 可以自在地跟外國人social
除了這三個條件,我還想再加一個:好律師幫你辦簽證(#&^*$%NV#JN1G****^Ds*#$)。

9. 在紐約什麼都奇怪也就不奇怪了
『空氣裡有自由的味道。』完全同意,judge-free zone,沒有亞洲那種同質性高的社會觀感。當然這只是在紐約,中西部或南方就不同。趁年輕的時候來紐約待一下子最適合了。

10. 心理成本
心理成本除了想念亞洲家人朋友,還有在美國必需面對的玻璃天花板,天花板第一層是簽證,人生一直隨著簽證走,沒辦法安心好好生活。第二層是升遷,亞洲人+外國人+女性的身分的確多少有限制。對現階段的我來說,相較於我很重視的職場文化和公平待遇,這兩層是可以暫時克服的困難,但以後就不知道了。


No comments:

Post a Com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