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uesday, January 12, 2016

LinkedIn 十二項使用心得


從2011年加入LinkedIn到現在剛好五年,大頭照換過兩張,去年底才默默破500個connections,應該算增加得非常慢。

它不像臉書用來按讚,怎麼說,比較像是讓人看見也看見專業經歷的地方,不求即時(real-time)互動,也不是拿來交朋友,這裡更重質不重量。這兩年LinkedIn進軍亞洲,網路上應該有蠻多使用方式討論(吧),我沒用過中文界面,下面是一些個人的使用習慣筆記。

1. 用詞要正確
不管是中文選字或英文拼字,太多錯字就表示…工作上很可能也會用錯字。

2. 不要亂加人
很不推薦看到2nd/3rd connection就加,究竟是為什麼呢?見過面的人或是有email通信過再主動加比較好,網路上跟現實生活裡的互動模式其實很像。

3. 加陌生人要表示誠意
不管是加2nd/3rd或根本沒有交集的人,LinkedIn可以讓你自由修改罐頭invitation的內容,請直接有誠意地說明來意。很多獵人頭公司都會主動加人,才好繼續message,通常我會接受。
對方兩次沒回信就不用試了兩次都沒回一定有對方的考量,如果還更進一步直接跑去臉書上找人,我覺得超沒禮貌(對,我有遇過)。

4. 好像有些老闆會翻臉書
幾年前臉書開始紅起來的時候,的確是這樣。不過那是LinkedIn還沒普及之前,現在老闆一定會翻LinkedIn,至少在歐美廣告業一定要有個帳號。

5. 可以參考改履歷
去看看想要的職位的人是怎麼寫工作經驗、有什麼樣的工作經驗,非常有幫助。

6. 附加外部連結
三年前我有infographic resume,去年換成個人網站。這些可有可無看個人需求,譬如設計師一定會有。

7. 隱私設定:公開資料
這個會在Google search裡面被搜到,同時也是非connection在登入LinkedIn會看到的資料(例如獵人頭公司或對你有興趣的淺在公司)。這個很tricky,因為不想讓資料公開在網路上,又想讓HR看到我的基本資料。我的折衷是公開title & company和學校就好。

8. 隱私設定:誰來我家(who's viewed my profile)
不知道這個中文翻成什麼,借用無名小站的詞。這我直接關掉,不想看別人也不想被別人看到。但你如果有買membership,就可以不被別人看到、但看得到其他沒有隱藏的人,

9. 隱私設定:動態放送(update broadcasting)
這我直接關掉,因為會顯示的動態包含你follow了一間新公司、加入一個新團體、修改或增加了某項經歷或簡介、endorse別人的專長、like一篇文章、有了新的connection、換了一張新大頭照,像我常常follow公司的人(單純有興趣不是為了跳槽)就會一直出現在別人的牆上或LinkedIn定期email。如果真的要讓大家知道update,改一下設定幾天就好了,我覺得。

10. 隱私設定:connections
可以設定成只讓別人看到mutual connections,臉書也有同樣的功能。

11. 推薦(recommendations)
重質不重量,當然愈多代表人氣愈高、大家愈喜歡跟你一起工作。理想情況有這四個推薦就很好:直屬上司、非直屬上司、同事、客戶。太高層沒有直接互動的話就可有可無。

12. 大頭照
這個不是臉書啊…自拍照就免了。有些人的照片倒是很厲害可以模仿一下。

Monday, January 11, 2016

人生經驗是買不到的


當我迷惘看著過去四年半和正要開始的新生活,這是點醒我的一句話。


迷惘來自猶豫、對過去沒發生或已經發生的事情感到的遺憾、對選擇了未來道路的不安,這種從脫離學生時代後就一直罩著心頭的不確定感到畢業後兩年半依然存在。幸運的和不幸運的事情也都推著自己到了這裡,就算這樣可能還是需要一輩子的時間去學習怎麼規劃無法規劃的人生旅程、怎麼做沒有對錯的決定。既然每個人都只有一樣多的時間,該怎麼做不讓自己後悔的決定。

我做了一個冒險的決定,也難得這次決定權在我手上。雖然我知道這會是比較好的選擇,坐在Dumbo岸邊看著對岸的世貿大樓,跟同事聊著未來去留,預想著自己會錯過的人事物、想著是不是不該這樣應該那樣。不知道為什麼眼淚停不下來,為什麼要選擇去一個沒去過的地方生活,為什麼不回亞洲,為什麼我會在這裡要去那裡,為什麼命運會這樣對我,每一滴淚都是我的恨我的不甘。是啊沒有人教我怎麼規劃人生,所以我害怕我的選擇不是最合適的,儘管已經想過所有可能的答案。但是人生,好像沒有正確答案。

"Life takes us by surprise and orders us to move toward the unknown - even when we don't want to and when we think we don't need to." - Paulo Coelho

同事遞來一本筆記本,手抄了這段話給我。筆記封面寫著Brooklyn、典型布魯克林公寓、消防栓、pickles(醃漬小黃瓜),要我帶走一點布魯克林。可是我帶不走紐約、我愛的好朋友好同事們、我最好的主管,帶不走我曾經有機會擁有的、在紐約的生活,兩年半太少了,曾經以為我會在這裡待上十年。

百貨業之後我進了一間15人小公司學analytics(數據分析這樣翻嗎?),老闆答應又反悔幫我辦工作簽,接這進去一間業界有名的獨立廣告公司,我是他們的第一個台灣人員工。接著的一年九個月是我最快樂的工作經驗,客戶都很友善,同事互相照顧,主管是我的mentor,廣告業只能三選二的際遇我很幸運全部都有了,但是工作簽被否絕,我在美國的人生也毀了,錯過的人們的陪伴和愛,都留在這裡了。

如果答應三個同事開完笑的求婚,或許我真的可以留下來。不過那不是我的人生。這才是目前為止我寫下的答案。

但我已經,好想念紐約。